厚拙含雅,诗墨相融 周天球《书杜少陵诗册》赏析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周天球《书杜少陵诗册》,是明代吴门书派的精品力作。这幅纸本行书作于万历己卯(1579年),每页仅23.3x14.8cm的尺幅间,既承载着杜甫诗歌的沉郁气象,又彰显着周天球晚年书法的成熟风骨,堪称诗与墨的完美契合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周天球《书杜少陵诗册》,是明代吴门书派的精品力作。这幅纸本行书作于万历己卯(1579年),每页仅23.3x14.8cm的尺幅间,既承载着杜甫诗歌的沉郁气象,又彰显着周天球晚年书法的成熟风骨,堪称诗与墨的完美契合。
李邕(公元 678 - 747 年),字泰和,扬州江都(今江苏扬州)人,乃唐玄宗朝之大臣,亦是唐朝颇具声名的书法家。其书法初始师法“二王”之笔法,然而后来并未拘泥于“二王”之形迹,而是深入其中汲取精髓,又能超脱其外,进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貌。他素有“书法上
最近不少书友在群里晒铁保的行草书诗册,说这册子写得那叫一个潇洒!但光看热闹不行,咱们得弄明白它到底好在哪。今天我就掰开揉碎,带大伙儿从用笔、结字、章法这些真功夫里,看看这位清代高手是怎么玩转行草的。
晚明书法革新的浪潮中,张瑞图以“奇崛侧锋”独辟蹊径,与董其昌的温润圆融形成鲜明对比,成为“明末四家”中最具反叛精神的书家。他作于天启七年(1627)的《桃源洞口诗册卷》,以绫本为纸、草书为体,既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,更是书家借笔墨寄寓避世情怀的心灵独白。这幅
晚明书法革新浪潮中,张瑞图以“奇崛险劲”的笔风破茧而出,与董其昌等并称“明末四家”。他作于天启七年(1627)的《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册》,现藏于荣宝斋,纸本行草书体,共14开,每开25.7×30.5厘米,是书家晚年的扛鼎之作。这幅作品以李白千古名篇为蓝本,
秋意浓了,一地落叶,一轮明月。有人看到萧瑟,有人却读出了生命的诗篇。这副对联,就像是为这个季节量身定做的答案。
文彭作为明代书法界的重要人物,其笔下的《草书七绝诗册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纸本草书形制,单幅尺寸约29.1×36cm,虽幅面不大,却尽显文人书法的雅致意趣,将诗与书的融合推向了精妙境界。